当前位置: 首 页 >> 诗坛讯息列表
讲座

发布时间:        阅读:次      
分享到:
4、文学风格不仅被镌上时代的印记,也总是呈现出地域的色彩。魏征《隋书·文学传序》说: 江左宫商发越,贵于清绮,河朔词义贞刚,重乎气质。气质则理胜其词,清绮则文过其意。理深者便于时用,文华者宜于咏歌。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。若能掇彼清音,简兹累句,各去所短,合其两长,则文质彬彬,尽善尽美矣。梁启超则言:“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,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,自古然矣,自唐以前,于诗于文于赋,皆南北各为家数。长城饮马,河梁携手,北人之气概也;江南草长,洞庭始波,南人之情怀也。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,北人为优;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,南人为优。盖文章根于性灵,其受四周社会之影响特甚焉。”秦豳之风有尚武的悲壮雄劲,郑卫之风则多桑间濮上的真率热烈,魏唐之风因讽刺而朴质犀利。因此,傅斯年说:“论《国风》必以其为四方不齐之音,然后可以感觉其间之差别。”5、不同民族、不同阶层因审美趣味的差异,其文学风格的形成和追求也往往大相径庭。四、“文徽徽以溢目,音泠泠而盈耳”——诗词的声律之美谢榛所说的“诵之行云流水,听之金声玉振,观之明霞散绮,讲之独茧抽丝”(《四溟诗话》)《沧浪诗话》说:“下字贵响,造语贵圆。孟浩然之诗,讽咏之久,有金石宫商之声。”明人王世贞曾言:“三百篇亡,而后有骚赋;骚赋难入乐,而后有乐府;古乐府不入俗,而后有唐绝句为乐府;绝句少宛转,而后有词;词不快北耳,而后有北曲;北曲不谐南耳,而后有南曲”。清代著名文论家姚鼐说:“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,舍此便无可窥矣。”声律方面要注意的有:1、四声谐美(刚柔、高下、长短、轻重之别)万树指出:“上声舒徐和软,其腔低;去声激厉劲远,其腔高;相配用之,方能抑扬有致,大抵两上两去,在所当避。”(《词律》)董文涣《声调四谱图说》指出:“无论五律七律,其最要之法有二,一为每句中四声皆备;二为第一、第三、第五、第七句之末一字,不可连用两去声或两上声,必上去入相间。律诗备此二法,读之必声调铿锵。”2、声义相切《字义起于字音说》中指出:“古人制字,字义即寄于所从之声。”3、情韵相生何无忌所说:“欲作佳诗,必先寻佳韵,未有佳诗而无佳韵者也。韵有宜于甲而不宜于乙,宜于乙而不宜于甲者,题韵适宜,若合函盖, 唯在构思之初善巧拣择而已。”(《拜经楼诗话》引)陆时雍说:“有韵则响,无韵则沉;有韵则远,无韵则局”。袁枚则指出:“欲作佳诗,先选好韵。凡音涉哑滞者、晦僻者,便宜弃舍。‘葩’即‘花’也,而‘葩’字不亮;‘芳’即‘香’也,而‘芳’字不响:以此类推,不一而足”。《元和韵谱》上说:“平声者哀而安,上声者厉而举,去声者深而远,入声者直而促。”仇兆鳌在评杜甫《铁堂峡》诗时曾指出:“入蜀诸章,用仄韵居 多,盖逢险峭之境,写愁苦之词,自不能为平缓之调也。”《杜诗详注》王易指出:“韵与文情关系至切,平韵和畅,上去韵缠绵,入韵迫切,此四声之别也。东董宽洪,江讲爽朗, 支纸缜密,鱼语幽咽,佳蟹开展,真轸凝重,元阮清新,萧蔡飘洒, 歌哿端庄,麻马放纵,庚梗振厉,尤有盘旋,侵寝沈静,覃感萧瑟,屋沃突兀,觉药活泼,质术急骤,勿月跳脱,合盍顿落,此韵部之别也。”《词曲史》周济曾经指出:“东真韵宽平,支先韵细腻,鱼歌韵缠绵,萧尤韵感慨,各有声音,莫草草乱用。”《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》

协会地址:健康西路

邮编:100007邮箱:1141026501@qq.com联系电话:

京ICP备19044437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

技术支持: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

中华诗词学会
订阅号